遊民追影(化名)於遊民攝影展發表作品(攝影:李欣宜) |
【米小四/綜合報導】 |
遊民該怎麼安置?誰有資格驅趕遊民?為了社區治安和美觀,驅趕遊民是合情合理的嗎?遊民,是個複雜難解的公共議題。應曉薇聲稱她只是順應萬華地方民意,維護萬華治安和房價,因為遊民實在是「太糟糕了」,這四個字點出社會大眾對遊民的普遍觀感:髒臭、遊手好閒、懶惰、惹事生非。
然而,實情真是如此嗎?為了探討這個問題,筆者先前親自至萬華地區採訪遊民社福團體和當代漂泊協會了解民眾對遊民的刻板印象所為何來,並且詢問萬華當地店家的觀感,試圖了解該應曉薇所言是否為真。
不可否認,大多數民眾對遊民都抱持類似負面觀感,54歲的公務員陳小姐一聽見遊民便說「遊民?多危險啊」,26歲從事金融業的李 先生表示「看到(遊民)會害怕」,但究竟民眾對遊民的印象所為何來呢?
台北市社會局社會工作科林佩瑾認為,這是因為有些遊民的衛生習慣不好,民眾才會有所疑慮,但現在有一半以上的遊民外表都很乾淨,安靜坐在那邊很難看出他是遊民。人安街友平安站服務員程郁盛也表示,他們服務站都會提供盥洗服務,讓遊民保持基本外表清潔,因此完全不洗澡的骯髒遊民已經很少見了。
而針對許多社會大眾認為遊民會帶來治安問題。當代漂泊協會成員同時也曾是遊民的晨曦(化名)認為,社會大眾對遊民的刻板印象大多來自媒體報導,但其實遊民人大多很好,他並舉日前一則遊民幫助迷途小兄妹尋找晚上棲身之處的新聞為例,說明遊民其實心地善良,樂於助人,但他仍曾被路人丟石頭和辱罵過。程郁盛也說,「可能剛好砍人的精神障礙者是遊民,然後就被(媒體)報出來,但實際犯罪率沒那麼高。」
至於應曉薇聲稱許多萬華店家深受遊民侵擾,因此她才挺身而出,這似乎並非全部的真相。在萬華當地開店超過60年的太和麵包店老闆陳 先生便說,一開始會害怕遊民,但久了就習慣了,大家互不干擾,對生意沒什麼影響,有影響的是有些民眾會不敢上門光顧。在龍山寺旁開雜貨店的駱 小姐也揮揮手說:「多少有一點啦!不過也還好,大家相安無事。」遊民對附近商家的影響似乎並非如同應曉薇所說的那麼嚴重。
然而,要改變社會大眾對遊民的刻板印象談何容易?遊民問題能否解決關乎一個國家的公民素養。曾當過遊民的追影(化名)便說,他認為遊民會被標籤化都是因為他們沒有發聲權,所以社會大眾被媒體左右,不能怪民眾厭惡遊民。但他真正擔心的是年輕人,遊民只是一種失業狀態,若今天遊民被汙名化,以後又有越來越多買不起房子又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流落街頭,他們該如何承受外界的眼光?「遊民展現的是一種逆境中求生存的人類本能,你怎麼能妖魔化他?」
圖為人安街友平安站在萬華開設駐點服務時,
當地里民發起抗議活動的文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